
每隔几年,白酒行业总要上演一出“狼来了”的戏码,搞得大家都很紧张。
一会儿是业绩暴跌,一会儿是库存堰塞湖,经销商们坐在堆成山的酒箱子旁边,表情跟四九年加入国军差不多。
但每次风声鹤唳之后,你会发现,那些头部的酒企,尤其是那几位“大哥”,好像只是打了个哆嗦,掸了掸身上的灰,又站直了。
大家就惊呼,你看,抗跌能力变强了。
这事儿就挺让人哭笑不得的。
所谓的“抗跌能力”,到底是个啥?
是说这酒突然变得更好喝了,还是说酒厂的销售总监们集体去哈佛读了MBA,管理水平飞升了?
都不是。
本质来看,白酒行业,尤其高端白酒,早已完成了自身的“物种进化”,它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消费品了,而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社交硬通货,甚至可以说,是一种准金融工具。
要理解这个逻辑,我们得先对白酒进行一次彻底的“祛魅”。
你以为饭局上那瓶一万块的酒,喝的是粮食的精华和时间的芬芳吗?
别天真了,兄弟。
那喝的是“面子”,是“关系”,是“诚意”,是一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商业社会潜规则。
这瓶酒就是个筹码,一个报价单,一个无需开口的合同附件。
在这个体系里,茅台就是黄金,绝对的硬通货,全球通用;五粮液、国窖就是美元和欧元,有广泛共识,但汇率会波动;再往下的区域名酒,那就是各国的本币,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认的人就少了。
看懂了这个“货币体系”,你才能理解酒企的财报。
酒厂是什么?
是“央行”,负责发行货币(酿酒)。
经销商是什么?
是“商业银行”,负责把央行发行的货币(酒)通过信贷扩张(压货)的方式,流通到市场的毛细血管里。
那财报里那几千亿的“未分配利润”是什么?
那是“央行的黄金储备”。
账上趴着的几十上百亿“合同负债”(也就是经销商提前打的款),又是什么?
那是“存款准备金”,是商业银行们为了拿到未来的信贷额度(提货权),主动上缴的保证金。
这么一看,这轮周期里白酒企业为啥显得比上一轮“抗跌”,逻辑就清晰了。
上一轮周期,大概在2013、2014年,更像是一次急刹车式的政策冲击,直接把最大的消费场景(三公消费)给端了,相当于“货币”的主要使用场景突然没了。
当时整个“金融系统”都懵了,大家手里的“酒”瞬间不知道该怎么花了,经销商信心崩溃,纷纷要求“挤兑”(退货、不打款),导致整个系统的“准备金”急剧缩水。
而这一轮周期,更像是温水煮青蛙式的经济下行。
需求是疲软了,但不是断崖式消失。
更重要的是,经过2016年到2022年那波超级景气周期,整个“白酒金融系统”的底子变得无比雄厚。
酒厂们(央行)赚得盆满钵满,账上几千亿的“黄金储备”让它们底气十足。
所以,当经济下行,终端需求不振的时候,它们可以从容地调节“货币政策”。
比如,减少对“商业银行”(经销商)的“信贷”投放,也就是主动控制发货,不给你压那么多货了,让你喘口气。
这在财报上就体现为,营收增速下来了,但现金流和利润还稳得住,因为“央行”有的是本钱,可以玩“以时间换空间”的把戏。
同时,你会发现,酒企们这轮也不像上次那样,疯狂搞“价格战”和“费用战”了。
上次是慌不择路,为了把手里的“货币”甩出去,拼命补贴,搞得销售费用率飙升,结果是“杀敌一千,自损八百”。
这次学聪明了,尤其是头部那几家,大家都默契地稳住自己的“汇率”(价格),宁可少卖点,也不能让“货币”贬值。
因为它们都明白,一旦“面子货币”的“汇率”崩了,再想重建共识,那成本可就太高了。
这就像美联储轻易不敢让美元信用崩溃一样。
所以我们看到的“抗跌”,本质上是一种金融系统在压力下的自我调节能力。
它不是消费市场的胜利,而是金融属性的胜利。
这套体系最牛的地方在于,它把库存的风险很大程度上外部化了。
酒这东西,只要不漏,放个十年八年坏不了,甚至还能升值。
这就给了整个渠道一个巨大的缓冲垫。
房子压手里会折旧,汽车压手里会过时,但一箱茅台压手里,经销商心里可能还美滋滋的,觉得这是“传家宝”。
这种“存货即资产”的特性,是其他消费品行业梦寐以求的。
但这套逻辑有没有风险?
当然有。
它的根基,是建立在中国过去二十年以投资和商务活动为核心的B端经济繁荣之上的。
白酒的消费主力,从来不是我们这种坐在电脑前码字的普通人,而是那些在酒桌上谈项目、签合同、维系关系的企业和老板们。
现在宏观经济的底层逻辑在变,整个社会正在从B端驱动转向C端驱动,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。
当老板们自己都勒紧裤腰带,当觥筹交错的饭局文化逐渐被讲究效率和健康的年轻人文化所替代,这个“面子货币”的流通场景和流通速度,必然会受到冲击。
说到底,我们研究半天财务报表,分析什么毛利率、现金流,可能还不如去看看今年老板们是不是还有心情在酒桌上吹牛批。
那个场景,才是白酒这个“金融系统”的终极晴雨表。
配资可靠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