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9月,一个湖南的老农背着一麻袋来到了长沙。烈日炙烤,他站在长沙军管会的大门前,却犹豫了很久不敢走上前。门口的士兵见状,不解地问道:“老爷子,您有什么事?”老农慢吞吞地说自己是从乡下来的,想找儿子徐德华。
士兵们听后不禁笑了,因为哪里有什么叫“徐德华”的人呢?但老农拿出一张报纸,指着上面的一张许光达的照片,轻声说:“这个人像我的儿子。”这番话把士兵们吓了一跳,立刻将情况上报了上去。这个老人真的是许光达的父亲吗?
一、千里寻子
老农名叫徐子贵,他的儿子徐德华二十多年前参加革命后便音信全无。徐子贵心急如焚,直到有一天,他看到了一张许光达的照片,心中猛地一动,觉得这人似乎真的是自己的儿子。于是,他背上麻袋,踏上了寻找儿子的漫长旅程。
这个故事很快传开,层层上报,最终到了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员肖劲光那里。肖劲光非常关心这位老人,立刻为他安顿了下来,并表示会尽快向中央报备。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,肖劲光也不能确定徐子贵所说的是真是假,只能耐心等待中央的回复。
展开剩余72%不久,消息终于传来:许光达的确是徐子贵的儿子!这一消息震惊了远在兰州的许光达。听说父亲千里迢迢来找自己,他内心五味杂陈,既感到愧疚,也满是思念。想起那些和父亲度过的时光,许光达不禁写信回家,向家里人问好,关心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近况。
二、回家乡探亲
离开家乡多年,许光达常常怀念起家乡的一草一木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调任到了北京,虽然工作繁忙,但他始终不忘家人,时常写信关心父母的健康、兄弟姐妹的生活。然而,千里迢迢的思念,还是比不上亲自回家一趟。
1950年,趁着休假,许光达终于回到了故乡。这是他离开家乡二十多年后,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。村里的乡亲们得知许光达的事,纷纷夹道欢迎,大家围在他身边,热情地交谈着。许多亲朋好友都希望许光达能帮助他们到北京谋个好职位。许光达听后,心里渐渐不安,他急忙召开家庭会议,向大家解释自己不会带任何人去北京,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办事只为国家、为人民。
许光达的父亲徐子贵明白儿子的立场,没有多说什么,只是默默地理解。对于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来说,处事的艰难与不易,只有他自己最清楚。
三、父亲去世
回乡探亲虽然短暂,但许光达仍然感受到久违的亲情。不久后,许光达又返回了北京,继续投身于工作。然而,1957年,徐子贵因病去世的消息传来,许光达顿时悲痛欲绝。他的哥哥要求许光达立即回乡主持葬礼,并带来几匹白布。然而,这一请求暗藏着不为人知的用意——哥哥希望借此机会通过许光达的身份谋取私利。作为一名人民的领袖,许光达绝不会违背原则,利用自己的权力谋取个人私利。
尽管如此,作为儿子,许光达依然心情沉重。他派了一名干部代为处理丧事,委托他带上200元钱去办理葬礼,要求一切从简,并坚决禁止任何迷信活动。可许光达的哥哥依旧坚持要许光达亲自回去,声称不回来就无法下葬。
最后,在许光达的坚持下,葬礼得以简单举行,最终花费了150元。虽然葬礼办得从简,但许光达内心的愧疚却无法释怀。他愧疚自己生前未能多陪伴父母,也未能尽到儿子的孝道。父亲离世后,他再也无法亲自为父亲送终,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。
小结:
许光达或许在亲朋好友的眼中有些冷漠、不近人情,但在人民心中,他是一位心系群众的将领,一位两袖清风、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生的英雄。尽管他一生追求公正与廉洁,许光达依然为未能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而感到深深的自责。这份遗憾,成了他一生最深的痛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可靠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