睢宁县的历史源远流长,古称下邳、睢陵。如今的名字“睢宁”与黄河有着渊源关系。睢宁位于淮河流域,早在南宋时,黄河自泗水入淮回入海,因为黄河带来大量泥沙,常常抬升河床、决口,泥沙淹没房屋和良田。公元1218年,金宣宗兴定二年建县之际,为了祈求“睢水安宁”,遂将县名定为睢宁县。虽然后来黄河在1855年再次改道北移,县名却一直沿用至今。如今流传着一组来自华北交通的睢宁县老照片,记录民国时期城外的牌坊、城墙外护城河上的捕鱼情景。照片都经过后期AI上色处理,色彩更为生动。下面我们一同欣赏并探讨这些画面所承载的历史记忆。
首先出现的是城外的一名男子,手里提着工具正在割草。从他身后的装置看来,像是一种辅助割草、还能收集草料的工具,似乎是当时农村劳动场景常见的器具。接着画面中再现两名男子,他们使用的工具看起来相似,仿佛也在田野里忙碌地劳作,给人一种丰收前的田园气息。若有懂得这类工具的朋友,欢迎留言补充了解。
展开剩余70%随后出现一名戴着帽子的男子,站在一个用洗涤盆改装的小舟上,手持渔网在进行捕鱼。河面看起来相当干净,水质清澈,给人一种清晨或傍晚宁静捕鱼的场景。
紧接着画面显示河面上有三人站在自制的小舟上,每人都用一根木竿来撑水,远处岸边还有一人蹲着。与前一张照片的拍摄方向基本一致,远处的树木、岸边的小路都可以对上。这几位正在撒网,另一人则在整理渔网,不知这一天的收获如何。
关于城墙与历史的记忆在下一组画面中得到详细呈现。元代时期睢宁县已设有土城,到了明代嘉靖二十五年(公元1546年),逐步用砖石砌墙,并开辟西门,县城开始具备四门的格局。到了清朝光绪十二年(1886年),知县侯绍瀛再次对城墙进行修缮,城墙周长约2633米,高度在7米到7.67米之间。照片中的睢宁城墙清晰可见城垛,远处城墙上还隐约有一座建筑。画面里有两名男子腰上挂着竹篓,另一名正在撒网,显示出当时人们的日常活动与城墙的并置关系。
在城墙外的护城河上,另有两名捕鱼者靠近城墙的岸边坐着休息,显得有些疲惫。与此同时,城外的另一处护城河水面上,仍有一名戴帽男子站在自制的小船上撑水,继续着捕鱼的工作。这些画面基本可以判断拍摄地点都位于睢宁城外的护城河之上,呈现出一种边城与水域交错的独特景观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城外还出现了一处破旧倒塌的牌坊遗迹,周围只有柱子脚边的石构件,其他石构件早已不知去向。牌坊中间的横向石牌上刻着“梁媛高风”四个字,但据睢宁县志的记录中并无关于姓梁的牌坊条目,因而此牌坊的来历成了一个谜。紧邻它的几座牌坊边,则有一群扛枪的士兵从旁走过,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与紧张气息。
如果你对这些画面背后的故事感兴趣,欢迎关注“白驹的时光”,继续一起发现睢宁乃至更广区域的历史记忆。若在解读中有不妥之处,也请朋友们批评指正,我们会虚心改进,力求更加准确与生动地还原历史场景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可靠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