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水浒传》中的第一智者是谁?其实答案早在宋江攻打高唐州时就已经揭晓。当时,梁山军遇到了八卦阵,众人束手无策。即便梁山的军师吴用也无计可施,宋江一度陷入困境。最后,他派戴宗去请来一位高人,这位高人不到片刻便破解了变化多端的八卦阵。这个人,正是公孙胜。
如果仅凭这一点不足以证明公孙胜的智慧,那他在梁山势力正盛时主动离开,便让人深思了。因为梁山能够达到如此成就,公孙胜无疑立下了赫赫战功。更重要的是,梁山虽已拥有强大的力量,但四周依然敌人环伺,朝廷也未曾放松警惕。公孙胜在梁山排名第四,文武双全,按理说,他应该继续留在梁山,追求自己的理想。但他选择了离开,这其中必定有深刻的原因。
展开剩余71%其实,公孙胜的离开,与他第二次见到宋江时的所见所闻不无关系。让我们回顾一下他们两次见面的情形。
第一次见面发生在智取生辰纲的事件后。当时,公孙胜和晁盖等人正在喝酒,宋江急匆匆赶来报信。正因为有了宋江的帮助,晁盖等人的性命得以保全。那时的宋江,敢于冒险,智勇双全,深得公孙胜的钦佩。尤其是在危急时刻,宋江展现出了非凡的谋略和决断力,这让公孙胜对他产生了极高的评价。
然而,第二次见面时的情形却大为不同。宋江因重罪被刺配沧州,而晁盖等人依然心存感恩,决定救他上山。令人惊讶的是,宋江却对他们的救援表现得异常警惕,他不允许别人解开身上的枷锁,甚至吃饭时也要带着。面对众人的劝说,他冷冷地回应:“国家的法度,如何敢擅动!”他看似无动于衷,表面上也对晁盖等人的挽留不以为意,最终决定离开,跟着两个公差走了。
这一举动让人不禁深思:宋江为何如此决绝?他宁愿坐牢,也不愿和梁山的兄弟们继续为盗匪身份捆绑。这背后透露出的是宋江强烈的阶级观念。作为一个典型的士大夫,宋江无法接受自己被视作匪寇,甚至在生死关头,也无法放下身段去屈尊降贵。他的心中依然渴望着回归官场的机会,这种深藏内心的欲望,也让他对梁山的理想和伙伴产生了距离感。
公孙胜深谙人心,他很快就看穿了宋江的本质。第二次见面后,他开始对宋江产生怀疑,并最终选择离开梁山,尽管他后来因为兄弟情义再次回到了梁山。然而,回归后的公孙胜始终没有再全力投入。每当遇到危机,他总是选择远离,避免与宋江过多的纠葛。
到了梁山征讨方腊时,公孙胜彻底对宋江失去了信心。毕竟,当初梁山的聚义是为了“替天行道”,但征讨方腊的行动已经偏离了初衷。此时,他决定离开。趁着众人进京领取封号的机会,他悄悄离开,远离了纷扰的尘世,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道理,从此不再干预世间的纷争。
公孙胜的离去,不仅是对宋江本性的觉察,也是对自己理想的坚守。他明白,当局势变化时,懂得进退、保持清醒的头脑,才是真正的智者。与热血沸腾的梁山好汉不同,公孙胜的选择更具深远的智慧。他明白“拿得起,放得下”,这才是获得真正成功的关键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可靠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