航空工业的国际合作往往牵动着地缘政治的敏感神经。最近,一份意外泄露的俄罗斯官方文件,将中俄两国在航空领域的潜在交易推到了聚光灯下。这份由俄罗斯无线电电子技术集团发出的内部文件,详细记录了一笔编号为156的东亚客户在2022年订购20架伊尔78MK-90A空中加油机的巨额订单,预计交付时间为2027年前后。
这份文件的真实性极高,并非空穴来风。而透过“156”这个神秘的客户代码,答案呼之欲出:在东亚地区,只有中国有能力和需求一次性采购如此大规模的空中加油机队。这笔交易的背后,远不止简单的军购行为,更折射出两国在特定时期内的战略考量与工业困境。
伊尔78MK-90A并非等闲之辈,它是俄罗斯伊尔78M-90A的出口版本,堪称俄制空中加油机的最新力作。它搭载了推力更大、油耗更低的PS-90A-76涡扇发动机,相比老款D-30KP-2,推力提升了33%,油耗降低了10%,航程也增加了18%。这款发动机原本是为伊尔76MD-90A运输机量身打造的,其强劲的动力性能,保证了伊尔78MK-90A的飞行性能和燃油效率。
展开剩余79%在航电系统方面,伊尔78MK-90A也毫不逊色,全面移植了伊尔76MD-90A的“圆顶-3-76M”数字化航电套件,配备了先进的玻璃化座舱、自动驾驶仪、卫星导航系统,以及用于夜间精确进场的红外转塔。此外,RSBN-7S无线电导航辅助系统的加入,进一步提升了它与受油机之间的协同能力。伊尔78MK-90A最大起飞重量可达210吨,最大载油量为122.7吨,在1000公里作战半径内,可向其他飞机输送75吨燃油,整体性能较老款有了显著提升。
然而,光鲜的参数背后,却隐藏着俄罗斯航空工业的难言之隐。近年来,俄罗斯航空工业面临着产能不足的困境,伊尔78M-90A的生产也受到了严重影响。该机型由位于乌里扬诺夫斯克的航星-SP工厂负责生产,首架原型机于2017年11月下线,2018年1月首飞。虽然最初计划在2021年实现批量交付,但由于种种原因,交付时间一再推迟。俄罗斯空天军最初计划采购30架,但后来订单数量一再缩减,最终确定为10架。产能不足使得加油机和运输机的生产计划被不断推迟,生产线资源优先保障前线的战斗机项目。
正因如此,俄罗斯迫切需要通过出口伊尔78MK-90A来获取外汇,维持产能。中国这笔20架的大单,无疑为俄罗斯航空工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。毕竟,每架伊尔78MK-90A的单价都高达数千万美元,这笔订单的总金额更是高达数十亿美元,对俄罗斯而言,这笔资金不仅能够缓解资金压力,还能避免大规模裁员,维持生产线的运转。
更有意思的是,中国采购的伊尔78MK-90A并非“缩水版”。根据泄露的文件,中国明确要求在飞机上安装俄军自用的“总统-S”机载防御系统。这套系统集成了L370控制单元、紫外告警、激光告警、主动干扰和电子诱饵等多种防御手段,能够有效地保护飞机免受导弹攻击。特别是其配备的拖曳雷达诱饵,可以将敌方导弹引诱至150米之外,大大提升了飞机的生存能力。这意味着,中国采购的伊尔78MK-90A具备了进入一线战区执行任务的能力,而不仅仅是后方支援。
在加油能力方面,伊尔78MK-90A沿用了PAZ-1M加油吊舱,加油速率从老款的每分钟2900升提升至3000升。该机可在2000米至9000米的高空,以440至600公里的时速进行加油作业。此外,伊尔78MK-90A还具备在草地、泥地等简易机场起降的能力,使其具备了出色的战场适应性。该机设计寿命为3万飞行小时,旨在满足长期服役的需求。
当然,客观来说,伊尔78MK-90A再优秀,与中国自主研发的运油-20系列相比,仍存在一定的差距。伊尔76MD-90A平台的最大载重为60吨,空载航程为9700公里。与运-20B相比,其航程略短,载重能力也少了6吨。更为关键的是,伊尔76MD-90A的机身宽度较窄,不便于运输大型货物。因此,伊尔78MK-90A的性能优于运油-20A,但逊色于运油-20B。
进一步分析,这笔交易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现实考量。由于乌克兰冲突的影响,俄罗斯的军工生产重心向战斗机倾斜,大型军机的生产受到了限制。截至今年6月,俄罗斯仅交付了23架伊尔76MD-90A运输机,这意味着作为加油机平台的伊尔76MD-90A的交付都面临困难,更不用说在其基础上改装的伊尔78MK-90A了。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:产能不足导致只能依靠外贸订单维持,而外贸订单的交付又受到产能的限制。
因此,外界开始猜测,这份2022年签署的订单是否还能顺利执行。按照计划,这批飞机应在2027年交付,但目前看来,俄罗斯空天军自身的10架订单都难以保证。与此同时,中国自主研发的运油-20B进展迅速,性能优异。或许等到俄罗斯交付伊尔78MK-90A时,中国的运油-20B已经大量服役,不再需要进口加油机。因此,有人认为,这笔订单可能已经被悄悄取消。
如果最终出现这样的结果,也并不令人意外。近年来,中国航空工业体系日趋完善,远程作战保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。采购伊尔78MK-90A可能只是权宜之计,更多的是出于对俄罗斯的援助。
一个细节或许能够说明问题:伊尔78M-90A的生产线本应稳定运行,但由于种种原因,俄罗斯原计划交付的30架飞机至今尚未完成。如果没有中国当时的资金支持,俄罗斯甚至难以维持生产线的正常运转。从泄露的文件来看,中国在技术要求中明确提出安装主动干扰器和应急防护系统,这表明这并非一笔普通的外贸订单,而是中国参与到俄罗斯战术体系完整化的体现。
从战略角度来看,这笔交易更多的是起到桥梁作用,帮助中国空军的远海支撑体系尽快形成闭环。一旦国内短板补齐,这座桥梁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。而对俄罗斯而言,这笔交易只能起到救急的作用,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正如一句老话所说,别人缺钱,我们缺时间。当时的交易,是一拍即合的结果。至于2027年的交付计划,现在看来只是纸上谈兵。俄乌冲突仍在继续,乌里扬诺夫斯克的工厂面临着零部件短缺的问题。能否按时交付?恐怕难以乐观。
换个角度来看,这件事也说明了中国的发展步伐已经不再依赖他人。进口只是过渡,自主研发才是主旋律。
这份泄露的文件,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合同本身。它让外界第一次看清,一个“编号156”的数字背后,其实是中俄两国在现实工业链危机中的一次互相取暖。
发布于:江西省配资可靠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